对于1991年就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李雪健而言,获奖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。
回首时光,每位电影人都是夜空中的点点星辰,他们汇聚成璀璨星空,一代一代传承、发光,激励晚生后辈,照亮彼此,相互温暖,共创经典。
文化的“文”字,拼音“WEN”,正是WE+N,这里的N,代表聚在一起的我们,延伸、创造了无限的可能。
于是,在2023湾区文采会——“说文·湾区文化说”,在拙见的21分钟对谈里,我们从“我出发”,我们的创想充满着创意与探索,在某一种意义上有一定的冒险。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有满满的殷诚。
在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地方,它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很近,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我们在这里,错过又相聚。
对于很多人来说,文化馆承载着他们从童年到成年的无数成长回忆。它代表着新场景、新文化、新生活。你开心的时候会想起它,不开心的时候也会想起它,它已经超越的一个“场所”,成为了一种符号。
以文化馆为媒介,我们大家可以把每一座城市串联起来。在彼此的交流与相互借鉴中,文化共融共生,繁荣发展。
无论在哪一座城市,这个人们日用而不知的地方,时时刻刻以真诚带来点滴感动。以公共文化服务不同的打开方式与服务方式,满足了人们日益丰富的美好生活需求。
它的养分,来自于一个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可能性,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想象力;它沉淀了时光与经历,与城市文化一同成长;它能够点亮一座城的未来,让我们正真看到物质生活之外的所有的那些光芒。
在这里,我们仰望星空,也能成为星空。只要精心播种,持之以恒,就能色彩斑斓,繁星流动。
从文化馆出发,我们也可以同时看到一座城市的传统与潮流,看见我们与城市因潮而起的无限想象力与创造力。因此,潮流往往存在着一种“对抗”的力量。它在过去、当下与未来之中,“碰撞”前行,自成一派。
事实上,回望过去是必须的,因为潮流必然是建立在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。这里举个例子:“国潮”,它就是以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为基因而诞生的。比如故宫IP、敦煌IP,还有非常关注的大英博物馆文物等,都与民间传统文化与华夏历史密不可分。
正因为如此,许多人自然而然就对“国潮”有了固化的刻板印象,以为有了中国元素或东方元素就可以叫“国潮”,就比如祥云纹、脸谱、青花等标志性图案的叠加使用。
这些图案虽然是国风,但没有独特的视角,没有经过思考而潦草运用的设计,并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,不能引领趋势,也就称不上是“国潮”。
真正的国潮,应当有所取舍、古为今用、中式西作、融会贯通。它可能是来自远古的声音,可能是接地气的人间烟火,也可能是未来感与科技感的无界延展。它能够抓住足够的亮点,有自己固定的受众,也能让慢慢的变多的人关注,逐渐形成趋势。
我们常常说要把握年轻人的内心,跟上年轻人的频率,但这并非是给潮流的年龄画上边界,而是因为“年轻”代表的是一种与时代同频的状态。把握住这一种评率,也就赢得了“流量”。在流量中,文化变现更容易实现,IP也更加容易立得住。
不过,自嗨过后必须回归冷静,不可改变的是初心。毕竟一时的流量,不能代表真正的潮流。要实实在在地沉淀与思考,努力去创造未来的文化。
多年以后,未来的我们再回望,原来我们当下书写的潮流,也成为了传统与历史。
其实生活在包容与开放的粤港澳大湾区,是一种难得的幸福。因为这里的历史与当下,都有着无比丰富的故事。
它的历史过往,特别是沉重丰厚的现代史,形成了城市深厚的文化渊源:康有为、梁启超的先锋精神,孙中山的革命精神,林则徐的气贯长虹…岭南人特有的务实谦逊而又敢于冒险、敢于创新的精神,让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现代文化优势。
如今的大湾区,区域交通发达、经济领先、科技快速地发展、城市间交流密切,这代表着它的文化繁荣发展更有无限的潮流未来。
例如大湾区的香港、澳门这些城市,都是传统与现代,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汇、碰撞、激荡产生的,但是它们的岭南文化根底还是存在的。
在努力创造文化之前,我们要先把自己的生活过好,毕竟,日常生活才是中国文化永不破败的肉身。
文化,不能苛求于一时的急功近利。太努力也是一种“贪婪”。这也是中国著名近代学者梁漱溟老先生对晚生后辈的指引与激励。
所谓文以载道,人性与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。任何文化若无法抵达人性,不能抵达生活,不能落实于日常,那么这个文化恐怕都是空谈。
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李宏,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总工程师、中国文化馆协会秘书长赵保颖,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陈杭,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等领导出席了本次“说文·湾区文化说”活动。活动邀请了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、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王全吉,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,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博导谢有顺等文化领域的相关专家、学者和企业大咖齐聚一堂,围绕新时代文化馆发展、潮流文化新业态、文采会赋能发展等热点问题,展开行业前沿探讨,为人文湾区建设贡献智慧。